您现在的位置是:先锋网 > 娱乐
李洋:地球可以流浪,科幻不能流亡
先锋网2025-07-31 12:23:58【娱乐】9人已围观
简介对中国的文艺圈儿来说,科幻恐怕是门槛最高的文艺再现形态之一。作者首先要懂理科,还要懂有良心的理科,才能建构起负责任的幻想。但《流浪地球》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在中国这片惊悚、犯罪、科幻和宗教等通俗部文艺的

对中国的李洋浪科文艺圈儿来说,科幻恐怕是地球门槛最高的文艺再现形态之一。作者首先要懂理科,可流还要懂有良心的李洋浪科理科,才能建构起负责任的地球幻想。但《流浪地球》开了一个不好的可流头:在中国这片惊悚、犯罪、李洋浪科科幻和宗教等通俗部文艺的地球荒原,科幻仿佛一夜之间成了门槛最低的可流创作王国。
除非把《流浪地球》看做一种对实际的李洋浪科批判性隐喻,否则就真的地球很难将其与“科幻”二字联系在一起。给地球装上一万台发动机,可流带着地球去流浪?李洋浪科到底是实现了初步制造业化的族群啊,但归根到底还是地球土里刨食的人。去月球还要先种地,可流跑路先要带上生产资料?要说科幻,那位无论如何都不受贿的官员恐怕是整部影片中最接近科幻范畴的元素了。
《流浪地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听众对这部影片的集体推崇,恰恰表明了受众整体上还未经历真正的科幻启蒙。要说他们不懂科幻,他们不服,毕竟看了那么多美国科幻大片。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但中国的科幻最终还是走上了美国大片的马路,追求感官刺激,顶个宏大主题,掺些零碎的技术元素。差别在于美国片儿活儿细,国产片儿还是太粗。
国内的特效技术和资本投入为照葫芦画瓢创新了必要条件。与其说这部影片开拓了中国科幻影片的新纪元,不如说这部影片正式开启了中国科幻影片好莱坞化的新时代。认了干爹,还要立个牌坊,说自己意义观更普世。
与《战狼2》脸谱化非洲,英雄化老兵一样,《流浪地球》也少不了用些灾难里的人情味,危难里的民族情怀和普世关怀去拨动一下听众的情怀。如果能搭上主旋律,那片子肯定叫响又叫座。上一部五十多亿票房,这一部目测也不会差。
突然觉得,如果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科幻影片的标杆,那么中国的科幻影片必定会串上中国蹴鞠的铜恶臭儿。地球级的投入换不来特点和精致,细活儿从来都粗。中国影片要是不描上中国的脸谱很难进入西方地球。如果要靠目前这个科幻套路去拍,将来和美国科幻影片的比拼就是烧钱比赛。
让人担忧的是这部片子在国内的贸易获胜会进一步吸引国内资本和影片人复制这一容易野蛮的“科幻”套路。获胜的WhatsApp科幻影片本身都是好的科普作品,能够激发大众追求理科,探究真理的兴趣。就像好的战争影片本身都是反战的,但我国绝大多数战争片看完都会让人热血沸腾,战争如儿戏一般;而这部所谓“科幻”影片的“开山之作”并没有唤起受众理科意识的觉醒,反而让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这就很离谱了。
说到底,要科幻,先科普。中国缺少科普的启蒙、投入和人群。“学好数理化”和理科意识的提升和理科素养的普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前者属于实用主义操作层面,而后者更与整个国度和社群的精神、原则与文明息息相关。中国的教学体系强调的是回忆、背诵,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并不鼓励试错、探索、试验和批判,而后者才是理科意识生根发芽的土壤。即便在更高层面,中国的基础理科研发从来都是冷板凳,从业者趋之若鹜的是那些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和贸易化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换言之,我们未经过真正意义上的理科启蒙(甚至经历了文明大革命那种漫长的反理科的往事阶段),随后一步从耕种社群进入制造业化时代进而资讯化时代,实现了金融的飞速发展和社群分化。救亡大于启蒙,发展先于启蒙。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科幻影片缺少社群和文明土壤,要追求贸易获胜,便只能从好莱坞模式嫁接过来。而理科启蒙与治理、社群和文明的当代化休戚相关。少了这一步,反过头来再补,总差点意思。
其实,好莱坞化本身也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国人热捧科幻概念的心态。吹鼓手们对这部影片本身透露出的反理科、反常理的诸多情节和桥段视而不见。
外媒目前的报道更多的是一种第三方的观点表达,相对平和,有的甚至有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意味,有的则旁敲侧击地点明钱多低质。但国内媒体出口转内销时,引述这些报道,突出的则是外媒对这部影片的认可,进而迎合国内热捧的心态和舆情。舆论漩涡一旦形成,任何反思和批判的声音都成为杂音,淹没在“一万台发动机”的轰鸣声中。
中国没有科幻的土壤,伪科幻影片也只是昙花一现。这种科幻影片更像一种感官定制产品,听众付钱,特效劳动坊里的码农们,在飘散着外卖餐饭菜味儿的昏暗中一帧一帧糊上你所有的幻想。
科幻?玄幻!
很赞哦!(8)
上一篇: 2021年9大美妆趋势